教育学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学科代码:040100)

一、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毕业

总学分

课程学分

 

学术活动

学分

总学分

公共必修课学分

学科必修课学分

任意选修课学分

补修课

18

16

6

6

4

不计学分

2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形式

备注

公共

必修课

99911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2

2

1

考试

必修

99911002

公共英语1

32

2

1

考试

必修

99911003

公共英语2

16

1

1

考试

必修

00411001

专业英语

16

1

1

考试

必修

学科

必修课

00412001

教育原理专题研究

32

2

1

论文

必修

00412002

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32

2

1

论文

00412003

教育统计与测量

32

2

2

论文

任意

选修课

00413001

教育基本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32

2

2

论文

01方向

必选

00413002

教育哲学专题研究

32

2

2

论文

00413003

高等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32

2

2

论文

02方向

必选

00413004

高等教育发展前沿问题研究

32

2

2

论文

02方向

选1门

00413005

高等教育管理前沿问题研究

32

2

2

论文

00413006

教育技术学经典阅读

32

2

2

论文

03方向

必选

00413007

教育技术学前沿专题研究

32

2

2

论文

00413008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32

2

2

论文

04方向

必选

00413009

学习科学与教学设计专题研究

32

2

2

论文

04方向

选1门

00413010

外语教学前沿问题研究

32

2

2

论文

00413011

体育教学前沿问题研究

32

2

2

论文

必修

环节

 

学术活动

 

2

 

 

必修

补修课

00414001

教育原理

 

 

 

 

跨学科

考生必修

0041400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说明:1)英语免修免考要求见《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

      2)任意选修课可选择非本培养方案内课程;

      3)补修课不计入总学分,成绩需及格。

 

硕博连读研究生:

1.培养过程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硕士阶段需完成全部硕士课程,博士阶段需完成全部博士课程及博士培养环节。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管理其他要求参见其他相关文件。

2.面向非定向二年级硕士研究生,选拔具备较强科研潜力,攻读博士学位目标明确,有望取得较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研究生。由硕士生本人申请,学院考核,报学校批准。重点考察申请人攻读博士学位目的、科研兴趣和态度、外国语应用能力、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科研潜质与创新能力。

3.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科研潜力、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较强创新精神,在教育领域某一方向有较好的研究潜能,具备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的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4.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不少于5年,建立考核分流机制,有效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硕博连读研究生须完成其硕士生学籍阶段的相关培养计划并成绩合格;鼓励支持其在取得硕博连读资格当学年的第二学期选择博士生相关培养计划进行学习。硕博连读研究生均需要按照江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培养相关规定完成课程学习、考核、答辩等相关要求。

三、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可采用笔试、口试、科研论文等形式。各培养单位应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的特点确定考核方式和形式,加强对博士生基础知识、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和研究问题能力的考核。考核过程应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通过考核促进博士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课程考核按百分制计算,必须保留试题、试卷。学科必修课75分及以上为合格,公共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60分及以上为合格。

四、教育学博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0412001

课程名称:教育原理专题研究

英文译名:Thematic Study of Education Principles

课程类别:学科必修课

学    分:2学分

学    时:32学时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何齐宗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以专题学习的方式,探讨教育原理的基本问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教育与教育学的理解、教育起源、教育本质与规律、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人学与教育人类学等。本课程旨在使博士生深入了解当代教育原理的前沿领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深化对教育原理基本问题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培养他们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德]雅思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与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美]埃伦·康德利夫·拉格曼著,花海燕等译.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美]理查德·沙沃森、丽萨·汤编,曹晓南等译.教育的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论教育的本质和职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7.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8.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9.瞿葆奎主编.教育与教育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0.瞿葆奎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1.郑金洲.中国教育学60年(1949-2009)[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英]罗素著,杨汉麟译.罗素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3.[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4.[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5.[美]B·S·布卢姆等编,罗黎辉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6.[美]D·R·克拉斯沃尔、B·S·布卢姆等编,施良方、张云高译.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7.[美]A·J·哈罗,E·J·辛普森著,施良方,唐晓杰译.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三分册·动作技能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8.[德]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9.[德]茨达齐尔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0.[德]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教育人类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1.冯增俊主编.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2.[美]约翰·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23.[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4.夏甄陶.人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5.[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2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8.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9.[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著,曹中德译.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30.[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等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1.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2.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3.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课程编号:00412002

课程名称: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英文译名: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Academic Writing

课程类别:学科必修课

学    分:2学分

学    时:32学时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万文涛教授等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为解决教育问题、探讨教育未知、创建教育理论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全面提高教育科研效益而设置的工具性课程。本课程将以专题研讨的形式展开,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研究方法体系、教育研究者、教育研究对象、文献综述写作规范与技巧、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观察法与教育大数据挖掘、质性访谈法、教育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方法与案例、教育叙事研究与个案研究、教育科研论文写作、教育类学术论文英文写作与投稿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美]赫伯特·J.鲁宾,艾琳·S.鲁宾著,卢晖临等译.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美]乔伊斯•P.高尔,M.D.高尔,活尔特•P.博格著,胡秀国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第六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美]罗伯特•C•波格丹,萨莉•诺普•比克伦著,钟周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的视角(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美]威廉·维尔斯马,斯蒂芬·G.于尔斯著,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9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5.[美]梅雷迪斯·D.高尔,活尔特•P.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许庆豫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6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德]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9.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刘振聪,修月祯.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课程编号:00412003

课程名称:教育统计与测量

英文译名:Educational Statistics and Measurement

课程类别:学科必修课

学    分:2学分

学    时:32学时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谢美华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将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原理和数据分析实践操作方法相结合,通过系统学习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相关分析、统计图、统计表等描述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推断统计,多元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路径分析等多元统计,问卷编制过程、信效度检验、SPSS、LISEREL、AMOS等实践操作,让博士生学会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选用恰当的统计测量方法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培养他们从量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徐建平,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胡竹菁主编.心理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刘红云,骆方.应用心理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5.

4.戴海琦主编.心理测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6.张文彤,邝春伟编著.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侯杰泰.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邱皓政、林碧芳.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10.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11.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课程编号:00413001

课程名称:教育基本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英文译名:Research on Frontier Issues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Theories

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学    分:2学分

学    时:32学时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裘指挥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以专题学习的方式,探讨教育基本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主体性教育、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人权教育与和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等。本课程旨在使博士生深入了解教育基本理论的前沿领域与发展动态,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深化对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教育基本理论素养,培养他们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1至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孙迎光.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法]朗格朗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6.[加]阿瑟•克罗普利著,沈金荣、徐云、虞绍荣译,终身教育——心理学的分析[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7.乔冰、张德祥.终身教育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8.何齐宗.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9.周洪宇等.教育公平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10.谢维和等.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1990-2005)[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何齐宗.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15.高益民主编.和平与教育——池田大作思想研究[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6.湛卫清.人权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7.[意]维柯著,张小勇译.维柯论人文教育——大学开学典礼演讲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8.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9.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0.陈丽鸿、孙大勇主编.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1.檀传宝等.公民教育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2.何齐宗.当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课程编号:00413002

课程名称:教育哲学专题研究

英文译名:Thematic study 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学    分:2学分

学    时:32学时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何齐宗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采用专题学习的方式,内容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人性论与教育观、伦理观与道德论、知识观与教学论、审美观与美育思想)、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主要包括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及其思想渊源、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存在主义、分析哲学)、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本课程旨在使博士生系统了解教育哲学的演变历程,深入理解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美]杜普伊斯,高尔顿著,彭正梅等译.历史视野中的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美]乔尔斯·普林格著,贾晨阳译.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5.彭正梅.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历史考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6.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7.范捷平.德国教育思想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8.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9.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10.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2.何齐宗主编.现代外国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课程编号:00413003

课程名称:高等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英文译名:Research on Frontier Issue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学    分:2学分

学    时:32学时

开课单位:教育研究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意忠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将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高等教育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专题学习方式,探究大学理念、大学组织、大学职能、高等教育规律、高等教育层次与结构、高等教育原则与方法、学科与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与职务聘任、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校园文化与学术文化等理论问题,让博士生站在学科的前沿领域,掌握高等教育理论知识,深化对高等教育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培养他们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瑞士]吕埃格等著,张斌贤等译.欧洲大学史(一、二卷)[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2.[美]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著,梅义征译.大学的兴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4.[法]布迪厄著,杨亚平译.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美]华勒斯坦等,刘健芝等编译.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9.

6.[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美]克拉克·克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8.[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美]德里克·博克著,曲强译.大学的未来:美国高等教育启示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10.[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1.[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

12.[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编著,王承绪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3.[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课程编号:00413004

课程名称:高等教育发展前沿问题研究

英文译名:Research on Frontier Issues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学    分:2学分

学    时:32学时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小强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立足多学科的视野,选取与高等教育发展实践关系非常紧密的若干热点问题,分专题进行探讨,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发展思想、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发展国别比较、知识转型与高等教育发展、技术革命与高等教育发展、经济转型与高等教育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等内容。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美]罗伯特·伯恩鲍姆著,别敦荣主译.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2.[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编著,王承绪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英]托尼·布什著,强海燕主译.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英]迈克尔·吉本斯等著,陈洪捷等译.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美]哈瑞•刘易斯著,侯定凯译.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美]布什等著,范岱年译.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刘彤主译.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美]亚瑟·M.科恩,卡丽·B.基斯克著,梁燕玲译.美国高等教育的历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10.[美]凯文·凯里著,朱志勇等译.大学的终结:泛在大学与高等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课程编号:00413005

课程名称:高等教育管理前沿问题研究

英文译名:Research on Frontier Issues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万文涛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分专题探讨若干高等教育管理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具体包括理念与大学治校理念研究、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素养与专业素养培育研究、品德与现代大学德育研究、“双创”与“双创”人才培养研究、质量与教育质量测评研究、团队与高校团队合作研究、“双一流”与“双一流”建设研究、大数据与大学教育变革研究等九个专题。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美]安德鲁•肖特著,陆敏等译.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美]W•理查德•斯科特等著,高俊山译.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美]小威廉•E•多尔,M•杰恩•弗利纳,唐娜•楚伊特等编,余洁译.混沌•复杂性•课程与文化:一场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美]戴维·米德伍德,尼尔•伯顿著,吕良环译.课程管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5.[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6.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7.郭冬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欧阳常青.大学教学管理:实践与反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万文涛.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

10.奚国泉.创业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1.张杉杉.人才素质测评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3.

12.万文涛.大学科研团队的培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13.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课程编号:00413006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经典阅读

英文译名:Classic Readings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2

开课单位:教师教育高等研究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钟志贤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科学与哲学素养,能够用哲学思维、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开展研究;掌握教育技术学源流、应用和发展历史,扩大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格局;了解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与主流范式,着重掌握循证研究范式,掌握综合性研究方法。在经典研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倡导以写促读,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专业素养力量,以提升专业科研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夏海.国学要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英]杰瑞米·斯坦格鲁,[美]詹姆斯·加维.极简西方哲学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8.

4.[美]基思·索耶著,徐晓东主译.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5.J.M.斯伯克特,M.D.迈瑞尔,J.G.迈里恩波.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Frank Fischer,Cindy E.Hmelo-Silver,Susan R.Goldman,Peter Reimann.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st Edit][M].Routledge,2018.

7.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美]理查德•E.梅耶著,盛群力等译.应用学习科学——心理学大师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9.高文.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美]乔纳森,[美]兰德著.徐世猛,李洁,周小勇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1.[美]Paul D.Leedy.实证研究:计划与设计(原书第10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12.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3.王孟成.潜变量建模与Mplus应用:基础篇[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14.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第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课程编号:00413007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前沿问题研究

英文译名:Research on Frontier Issue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2

开课单位:教育技术系

任课教师及职称: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技术赋能学习者(媒体、虚拟现实、游戏、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学习分析,STEM+教育,智慧/智能教育、智慧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和自我管理,融合信息技术的方法前沿(混合学习、体验学习游戏化学习、具身学习、计算思维),系列新型的研究方法,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设计科学与教学设计,脑科学及神经科学,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社会学,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洞察教育技术学前沿领域发展的敏感力,能合理预测本专业前沿领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能聚焦我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建构理论模型和实践方案;能结合内外部需要设计和实施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能根据相关国际会议要求,至少参与一个专业学术会议,并作Presentation。

 

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著作

[美]Paul D.Leedy.实证研究:计划与设计(原书第10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钟志贤,邱婷.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培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美]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二)期刊

1.国外期刊:《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Educational Technolog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omputers and Education》《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Educational Technology》

2.国内期刊:《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等.

(三)会议

1.AEC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2.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3.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创新应用大会(GCCIL)

4.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

5.教育技术国际论坛(IFET)

 

课程编号:00413008

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英文译名:Thematic study 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2

开课单位:初等教育学院/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杨南昌教授、胡虹丽副教授等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立足数字时代课程教学的变革创新趋势,着眼国际视野,主要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课程思想,发展沿革,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关注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了解当下国内外课程教学的研究热点,把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发展变革课程与教学的洞察力、理论研究力、实践推动力以及课程教学的创新素养。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美]丹尼尔·坦纳等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美]鲍里奇等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主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美]派纳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7.[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美]基思·索耶著,徐晓东主译.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9.[美]理查德·E.梅耶著,盛群力等译.应用学习科学——心理学大师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10.[美]乔纳森,[美]兰德著.徐世猛,李洁,周小勇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1.[美]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2.Frank Fischer,Cindy E.Hmelo-Silver,Susan R.Goldman,Peter Reimann.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st Edit][M].Routledge,2018.

13.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4.高文.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课程编号:00413009

课程名称:学习科学与教学设计专题研究

英文译名:Thematic Study on Learning Scienc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2

开课单位:初等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杨南昌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科学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了解学习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学习科学的应用路径和方法,主要集中学习整合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应的评价方法,并能应用于实践进行实际的案例设计与分析;掌握学习科学研究的“设计研究”方法论开展教学设计研究。在追踪和梳理国际学习科学与教学设计研究的前沿发展基础上,结合国内课程教学改革实际,提升变革课堂的学习法素养以及基于学习创新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著作

1.[美]基思·索耶著,徐晓东主译.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美]理查德·E.梅耶著,盛群力等译.应用学习科学——心理学大师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3.Frank Fischer,Cindy E.Hmelo-Silver,Susan R.Goldman,Peter Reiman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st Edit][M].Routledge,2018.

4.[美]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美]乔纳森,[美]兰德著.徐世猛,李洁,周小勇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高文.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高文.学习创新与课程教学改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8.徐斌艳.学习文化与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9.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1.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二)期刊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Educational Technology》《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Educational Technology》《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全球教育展望》《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编号:00413010

课程名称:外语教学前沿问题研究

英语译名:Research on Frontier Issue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学分:2

学时:32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春燕教授

教学内容和要求:

该课程内容包括介绍国内外外语教学前沿理论、外语课程与大纲设计、二语习得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心理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学习从多个视角分析和研究外语教学问题,根据教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掌握相关理论流派、研究热点、第二语言教学原则、外语课程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等。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外语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课堂讨论、课堂报告、课程论文、教学实践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外语教学的诸方面,从而加深对外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著作

1.Gass,S.,& Selinker,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8.

2.Ortega,L..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ondon:Hodder Education.2009.

3.Saville-Troike,M..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4.Carroll,D.W.Psychology of Language(5th edition)[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6.Jay.Timothy B.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VanPatten,B.,& Williams,J.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ion.Lawrence Erlbaum.2007.

8.Lightbown,P.,& Spada,N.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9.Brown James Dean.语言教学大纲要素:课程设计系统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二)期刊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dern Language Journal》《Language Learning》《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

 

课程编号:00413011

课程名称:体育教学前沿问题研究

英文译名:Research on Frontier Issu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课程类别:任意选修

学    分:2

学    时:3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戴永冠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以体育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为教学对象,力图在教学上构建以“前沿理论为核心,实践运用为重”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的新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教学国内外研究概述、体育教学研究特点与发展趋势、体育教学前沿理论与实践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著作

1.黄汉升.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5.张振华.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刘海军.基于素质教育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模式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

7.冯坤野.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8.

(二)期刊

《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体育学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