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祝智庭莅临我院讲学
作者: | 发布时间:2023-04-282023年4月21日,我国智慧教育的奠基人、著名教育信息化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祝智庭教授莅临教师教育高等研究院讲学。报告会由钟志贤院长主持,执行院长杨南昌和全体师生参加。祝智庭教授上午作了题为《ChatGPT冲击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向》的学术报告,下午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高校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度小组交流,并举行了学术座谈会。
报告会开始前,钟志贤院长向祝智庭教授一行扼要介绍了研究院的学术素养训练模式、教师教育高等研究院和江西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Logo的内涵。即产出导向的“5Ps”模式,该模式以OBE理念和POL模式为指导,通过知行合一以系统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Problem(问题意识)、Proposal(课题项目设计)、Project(项目协作)、Presentation(学术主题演讲)、Paper(学术论文撰写)五大核心学术能力,每个“P”维度都是产出或产品。祝教授高度肯定了这一学术素养训练模式,并建议每个“P”维度的建设都要涵化“People”(以人为本),在“格物”中建设学术素养文化,并饶有兴致地对两个LOGO中的“I”和“E”进行了一番意义赋予和解读,强调教育要注重“igniting”(点燃)和“exploring”(探索)。
上午,祝智庭教授结合当前AIGC飞速发展的背景,从高意识学习、技能本位教育、智慧教育升维和数字德育挑战等几个方面,纵横捭阖地阐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向。报告内容丰富,追踪国际前沿,立足国内实际,理论联系实践,深入浅出而又高屋建瓴地讨论了对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见解,明确指出智慧教育是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向。报告内容主要包括:(1)ChatGPT引爆人工智能进入AIGC新赛道;(2)高意识学习:AIGC赋能的教育范式创变;(3)教育路径创新:技能本位教育在兴起;(4)智慧教育升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目标;(5)数字德育的挑战:构建人机共善的未来世界。
下午,在自由交流的学术座谈会上,祝智庭教授风趣幽默地回答了研究生们提出的有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问题、教法生态、学习设计、数字领导力、区域转型路径等问题。师生互动探讨积极热烈,问题回答具体生动,在场师生们深感大受裨益,意犹未尽。在答问过程中,祝教授分享了四句治学心法:综合化思维、半开放结构、恰当的隐喻、可视化表达;阐述了“问题化、结构化、可视化、故事化”的学术方略;勉励学子“凡做事要用力、用脑、用心”:用力以求实,用脑以求精,用心以求善,生动诠释了“抟物哲学或抟物精神”的意蕴。“抟物”是专注、乐于和精于某一事物或技能的深研品质和洞悉能力。祝教授还特别提到,做学术研究要尊崇大道至简,所谓最高明的教育研究是由博返约、返璞归真、见素抱朴的,即常识,他特地举例说到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的四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祝教授强调的上述心法、方略、精神和常识实际上也是Z-team团队学术文化的典型行为特征。祝教授的学术报告和学术座谈,开拓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点燃了思维火花,激发了研究兴趣,启迪了研究方向,陶冶了学术品格。
祝教授指出,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数字化转型要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需求,要自觉地融入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之中,强化数字思维、数字意识和数字文化,从细微处入手着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文化范式。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师范大学的教育类研究机构,教师教育高等研究院要在国家智慧教育和教育数字转型中主动担当,积极有为,以开放性的心态,创建流动性的学术团体和协同创新联合体,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升级,助力一流学科建设,赋能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开创智能技术与教育双向赋能研究与应用示范的新格局。
座谈会后,祝老师还兴致勃勃地为研究院的师生们签名合影留念,勉励大家涵养高水平的学术能力和情怀,为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发展做出应有的学术担当和贡献,做新时代为人、为学、为事的“大先生”。随行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易凯谕也与研究院师生进行了简短的互动。
祝智庭教授的学术报告和学术座谈,对全院师生深刻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现实意义、现实问题和实践路径提供了一场丰实的学术盛宴,对研究院的发展方向、实践进路和担当作为给予了切实的指导和鼓励。(文/邓祯钰 张义 摄影/王宗富)
祝智庭教授简介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首席顾问,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指导专家组副组长,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级教师培训管理者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特聘顾问。